当前位置: 首页>>学科建设>>相关文件>>正文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地方高校学科建设

2009-09-25   作者: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

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着力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等学校发展必须注重以人为本,这是高等学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高等学校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是兴办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二是高等学校发展必须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发展应以内涵发展为主导,遵循“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教育质量提高为主线,以学科建设带动高等学校的全面发展,以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合理的结构保证协调发展,高的办学质量和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三是高等学校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外部经济社会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主动地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推动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紧密结合。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地方高校既面临着社会需求不断上升的发展契机,也承受着竞争日益加剧的巨大压力。科学发展观为地方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问题的方法,指明了地方高等学校发展的方向,对促进我国地方高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地方高校的发展,关键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大学的学科建设就是要按照一定的学科方向,对学术队伍和资源进行规划与建设,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在当前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中,其焦点集中表现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科研成果、实验条件、培养质量等方面。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基础,是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平台。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龙头,是生命力所在,也是学校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建设工作,是高等学校一项根本任务。优秀的人才从优秀的学科走出,优秀的成果从优秀的学科产生,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科才能真正支撑起一所优秀的大学。地方高校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引领学科建设,在思想观念上不断要有新解放,战略决策上不断要有新发展,工作举措上不断要有新创造。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学科建设的核心

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激烈的国际竞争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被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是决定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高等学校,人才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没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就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因此,必须始终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学科建设的第一要务。清华大学老校长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指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精辟地阐述了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其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其一代代名师。这些名言至理被高等教育实践所证实。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尤其是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在人才竞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已经成为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人的创造性,真正把人视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中心和主体。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培养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及其学科团队,提高学科水平。

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名师的内涵、标准应该不同。地方高校的名师就是能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创造应用性成果的专家教授。地方高校要着力培养自己的名师,千方百计地造就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从事科技创新的名师。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坚决破除论资排辈现象,大力完善竞争与激励机制,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多渠道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多形式开发利用人才资源。用先进的制度留人,用兴旺的事业留人,用和谐的环境留人。

在人才引进方面,对拔尖人才的引进要舍得投入,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可以采取形式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把“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把长期引进和短期聘用相结合。

在学科团队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学科带头人和拔尖人才的培养,把年轻的学术骨干送出去到国外或国内知名大学从事科研或攻读博士学位,提高学术水平。也可把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大师或知名专家请到学校来,进行指导,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异地交流和指导。在学科团队的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还要加强团队的层次架构,保证后继有人,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在队伍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拔尖人才队伍的建设、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建设等。“内稳外引”政策的实施、教学科研奖励政策的推行,有效地促进了人才的培养、成长、凝聚。特别是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的创新,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在团队建设方面,除对学科带头人提供资助外,还分层次对学科进行资助。由于以人为本的学科团队建设政策体系的构建,使人才队伍的结构、素质、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发扬特色优势是学科建设的战略

特色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特色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目前,我国的地方高校可分为“本土地方高校”和“共建地方高校”,本土地方高校是地方政府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共建地方高校是世纪之交我国根据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原部属院校下放到地方的,是国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布局和选址,有着极强的行业特色。因此,两类地方高校都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和鲜明的办学特色,都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优势。

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地方高校要有一种自信,自信才能自强,这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地方高校普遍存在“求高”、“求大”、“求全”的现象,缺乏自信,淡化着自己的学科特色,存在“趋同”现象。这种现象对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特色兴校”是高等学校发展战略,更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因此,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中,应该树立自信,准确定位,凝练和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争创本行业、本地区的一流。

我校独立办学已半个世纪,形成了鲜明的矿业特色,工程技术优势,其矿业特色主要体现在安全技术及工程、煤矿开采、煤田地质、煤矿机电、矿物加工与利用等学科专业,并影响和推动着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半个世纪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胡杨精神,学校及其校友在西部艰苦的环境中,像生长在戈壁沙漠中的胡杨树一样,演绎着“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的动人故事,即西安科技大学的办学精神。这些学科特色和精神构成了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奠定了学校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奠定了学校在西部煤炭事业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学科建设的宗旨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主要依据和宗旨。

首先,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必须认真分析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深入研究其发展规律和态势,紧密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既要考虑眼前,还要着眼于未来,找准定位,实现学科专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对接。

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结构,确定人才培养特色,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研究生层面,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在本科层面,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主。

再次,在科学研究方面,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正确处理高校学科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加强和地方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联系,解决他们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创新的精神,严谨的态度,高超的技术,优质的服务积极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多做贡献。始终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支持求发展”的办学思路。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校始终以陕西乃至西部煤炭事业发展为己任,毕业生遍布西部,特别是西部煤炭企业,他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在西部广袤的大地上为祖国煤炭事业的发展谱写了壮丽的篇章。教师们的科研工作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煤炭企业,通过承担国家、地方和企业的科研课题,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特别是煤炭企业的技术难题,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和方法,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煤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构筑学科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是学科建设的基础

学科要发展,必须有良好的平台。构筑优质的学科平台,是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构筑高水平的学科创新平台,有利于高水平人才的聚合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承担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有利于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有利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构筑高水平的学科创新平台,可以将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转化为学校发展的竞争优势。

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应按照依靠特色,发挥优势的基本思路,应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开放共享,整合集成的建设原则,应达到前瞻性、综合性、带动性、开放性的目的。学科创新平台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学校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力求建成专家教授从事科研的创新平台,研究生从事论文的实验平台,本科生开阔视野的实践平台。

地方高校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方高校,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难点是建设经费。因此,学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交流,充分依托地方政府的协调作用,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所合作,建立学科共建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做到资源共享,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近年来,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探索了一条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新路子。自筹资金,建设基础平台;依靠贷款,建设共享平台;校企结合,建设重点平台;依靠科研,建设特色平台。首先,学校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在省部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设学科基础平台。其次,抓住机遇,依靠贷款,建设创新平台。学校利用日元贷款,建成了教学科研大楼,建成了“矿业与地测学科群实验中心”,“电信与机械学科群实验中心”,为高水平的科研、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再次,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广泛联系,校企共建产学研结合平台。学校以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为核心,以大学研究院为基地,联合陕西煤化工集团、大唐电信等企业,旨在针对陕西乃至西部煤炭发展中的重大课题,进行联合攻关,争取重大项目,创造重大成果,为国家煤炭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现代大学的功能和建设优秀大学的要求,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必须突出重点、优化结构、促进融合、加强统筹。面向校内,要研究学科的发展历史,理顺学科的关系。要正确地处理好文理并重的关系、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关系,学科群、学科点、学科方向协调统一的关系,构建具有特色的学科结构;面向校外,要正确处理学科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的关系,正确处理专业方向与市场需求的关系,使学科建设根置于地方的沃土之中,确保学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科群的架构为学科交叉与融合,实现人力资源、仪器设备共享,增强协同攻关能力,具有强有力地推动作用。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学科发展的助推剂,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应发展一些和自身学科密切相关的理科学科、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结合行业,办出特色。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有力于校园文化的传承,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创新性成果的涌现,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校在学科建设中主要依托陕西乃至西部煤炭的优势资源,着力为煤炭事业的发展服务,发扬“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胡杨精神,艰苦创业,辛勤培育了以矿业学科为主的学科常青树,目前,学科专业已由建校时的采煤工程、地质工程、煤矿机电工程三个主干学科,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法、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多个省级重点学科和省部重点实验室。这棵学科大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有效地支撑着陕西乃至西部煤炭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学校坚持“支持重点学科,发展优势学科,扶持特色学科,鼓励交叉学科”的学科发展思路和政策,使学科结构得到进一步地调整和优化,确保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学科建设是地方高等院校一项极其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加强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我国幅员辽阔,地方高校存在着历史、文化、经济、学科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因此,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战略,始终把学校的学科实际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积极探索一条科学的学科建设途径,从而为地方、为行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闭窗口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