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风采>>先锋榜样>>正文

『榜样零距离(二)‖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文学院周君颖』

2019-01-12   作者:

“很多人对于中文的认知可能是我们在不间断地看书。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我觉得我们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愉悦身心,为了认识世界,为了打破时间枷锁,去造访过去、抵达未来。”

有效积累,学在思考


“其实做学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就像杨厚均老师常常说的:‘你写论文的问题意识是什么呢?做这个的意义是什么呢?没有意义你写出来干嘛?’平时在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先有问题意识,从点出发,由点到面的进行思考与研究,要从不同角度出发。我是个在看书的时候喜欢去抠细节的人,这其实对我来说是有一点点优势的,从小范围导入,逐渐慢慢地根据我们研究材料所需进行扩大,我们不要往上拉,要往下挖,挖掘更深的内容,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其实这也同样是我的一个劣势,因为有时候老是喜欢去关注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周君颖向我讲述道。


(一)有效学习,源头活水

周君颖补充道,“看书”实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学问的“厚积薄发”的过程,从意识形态的感性情感转换为描述表达的直观形态的理性思维在纸上的再现。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正如赵丽宏在《致文学》中所说的,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就如制作梯子一样,要一层一层的积累,才能做出一个梯子,这样我们才能借助梯子更容易爬的更高。


因此,不能说今天看了很多书,就学到很多东西,就可以做学问;今天没有看书,就没有学到东西。“看书”追求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就算是大量的阅读与看书,那也将是大量且有效的一种阅读过程。就像我们学院蒋晓城书记跟我们谈心时所说:“我们中文的孩子啊,不要求你们时时刻刻都捧着书本,不要求你们没日没夜的看书,你们自己要问你们自己,你看了这些书有没有学到什么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你可以只看几十页哪怕一页的书,但是,你们看了多少就得有所收获,这才是我们“看书”的价值所在。”鲁迅先生也提到过,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此处所说的“不断收集材料”正是那在看书的过程中一点一点不断学到的知识的积累的过程,而不是数量上的累积。


那么哪些资料与内容是我们所需要的呢?在信息容量浩瀚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所要的信息呢?


(二)去糟取精,善于整合

所谓“积累”,其具体含义为:(事物)为了将来发展的需要,逐渐聚集起有用的东西,使之慢慢增长,完善。由此可知,积累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盲目聚集,而是一种理性有效的知识的结合。周君颖表示,我们在寻找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需的资料时,要结合自己的问题意识所提出的问题,要有的放矢的进行收集资料。找材料时要由面到点,在怎么找时,要放宽自己的视野。此外,现代互联网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为我们寻找资料文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我们不能迷失在里面,面对庞大的网络知识海洋,就像前面我所说的,要找寻有用的信息,哪怕只是一个词语,若对论证自己的研究有利,也不能放过。


周君颖提到,我们在找寻材料时,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牛粪、人粪、羊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要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归类。就像吴晗先生所说:“要记住,一个人要想在事业或学问上有所建树,一定得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一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就要如获至宝,准确地摘记下来。天才就是勤奋,知识在于积累。这样,卡片摘记积累的多了,功到自然成,你就可以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分类,分析研究,综合利用,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因为忍受孤独地、有效的积累,木匠齐白石,半路出家学画画,日日磨砺,成了一代国画宗师;李时珍30年修出了《本草纲目》;歌德58年写成《浮士德》,他们不断积累力量,最终不但成就了个人,更是为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敢于尝试,勤学苦读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


“我的导师是邱绍雄老师,他是一位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都非常关爱学生的一个人,是我尊敬的老师。在导师这里我学到了很多在读书、做人上的道理,他时常说的就是,在学习上要下苦功夫,在学习研究中,我们要仔细琢磨,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漏洞,“无论是教书还是读书,都要认真刻苦。”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不断的“尝苦”。


就像杰出书法家怀素的芭蕉树上练字,最后以“狂草”名世,被称为“草圣”;王羲之的墨水染满池塘,被称为“书圣”;孙敬的"头悬梁",,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苏秦的"锥刺股"成为战国时期出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以“凿壁偷光”的苦学名世的匡衡是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等等。这些例子无不证明了做学问、读书时认真刻苦、勤奋、下苦功夫等精神的重要性与意义。


在谈到做论文时,周君颖跟我提到,“我曾经在做我的课程论文时问了我的课程论文指导老师曾炜老师这样一个问题:在搜集材料、写论文上我们已经花了这么多功夫了,如果这个论文真的做不了该怎么办?她告诉我:‘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只能接受现实,重新进行分析找出有用的材料。很多时候我们在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研究某个点,论文写到结束回过头发现,我们这么做并没有太多的价值或者并不能成立,这都是很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曾老师是我在生活和学习中都很佩服欣赏的一个老师”


“文学是感性的,学术是理性的,我自己是一个比较感性、自由惯了的人,但正是遇到这些理性、细致且对于研究中每个点都要求很严谨的老师们,让我开始学会改变自己,学会成长。在他们这里我懂得了怎么平衡理性与感性,懂得了做学问、做研究要敢于尝试,不要惧怕结果。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这个过程可以让你不断得到之前没有学到的思维与方法,为下一次做准备”她说。


也许你感觉自己的努力总是徒劳无功,但不必怀疑,你每天都离顶点更进一步。今天的你离顶点还遥遥无期。但你通过今天的努力,积蓄了明天勇攀高峰的力量。


三、自由自律,找寻兴趣


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在谈到是什么让你一直保持对学习的热情、保持动力的?是如何一直坚持下来做自己的规划时,周君颖讲到,做学问是苦的,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我们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愉悦身心,为了认识世界,为了打破时间枷锁,去造访过去、抵达未来。听上去似乎不好理解,说到底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喜欢、要有兴趣。


“我觉得最大的动力是——喜欢,喜欢就像风,在贫瘠的岁月里能听到风声也是好的。学习是苦的,但其中的趣味是甜的,我们要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去研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我们才能有想法,有思路,有创新点。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兴趣,不断地热爱喜欢某些事情,是我们保持自身学习动力。”


“我们要把生活和学习协调好,不能只顾学习,而忽略生活中快乐的小细节,这样你的学习是枯燥且乏味的,久而久之,你学习的热情和激情就慢慢的消散了;也不能只注重生活,这样你就会变成一个被生活裹挟着的人,不断的在生活的惬意中迷醉,我觉得我现在最大的弱点还是缺乏自律,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我们要自由且自律,正如山本耀司所说的,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我们要在自律中寻求自己的价值,要让自己年华流逝的有价值。


要知道,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但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正如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里所说:“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生活,就是一种永恒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坚定存在,努力的做的自律,达到自己心中所期待的自己的样子。


“斯坦·李走的那天,网上有一句很令人动容的话:宇宙中最大的反派是时间。时间这东西它无处不在,在每一次发呆无聊游戏的生活碎片里,最可怕的是,它消灭一切于无形,所以当你发现时间是个贼的时候,它已经偷光了你所有的选择。研究生阶段很短暂,希望能和大家一样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校园学习时光。”


关闭窗口
先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