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招生工作>>正文

化学工程与技术考试大纲(初试、复试)

2014-10-13   作者:

◆化学工程与技术考试大纲(初试、复试)

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初试)

考试科目代码:[808]

考试科目名称:有机化学

一、考核目标

检验学生掌握常见有机物的结构、命名、重要的化学反应; 理解亲电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取代、亲核加成、自由基取代等常见有机反应的机理;了解常见有机物的实验室及工业合成方法及其应用;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主要生物碱等天然产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考核学生科研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课程将为各专业学生后继专业课的提高学习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他们今后从事新材料、新药物的合成,新能源、新产品的开发,新的工艺过程设计等起重要指导作用。

二、试卷结构

(一)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

(二)题型结构

1、命名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简答题: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反应题: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4、机理题: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5、推断题:1小题,每小题9分,共9分

6、合成题: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三、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四、考试内容

(一)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共占5%

考试内容与要求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有机化学合成的发展、有机化合物的价键理论、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

(二)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共占10%

考试内容与要求

构造异构现象、顺反异构现象、构象异构现象对映异构现象。立体结构化学,异构体的分类、偏振光、分子的手性、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有机物,其命名标记,含两个或两个以上手性碳原子的手性分子及其它手性分子、分子手性与生理活性,外消旋体的拆分,选择合成。

(三) 烷烃,共占15%

考试内容与要求

烷烃的结构命名、构象、性质、自由基取代反应。脂环烃的分类、命名,螺环、桥环化合物,脂环化合物的稳定性,环烷烃的构象、制备。

(四)烯烃,共占15%

考试内容与要求

烯烃的结构、命名、几何异构、性质,亲电加成、自由基加成、自由基聚合的反应机理、制备。炔烃的结构和命名、性质、制备、亲核加成反应机理。二烯烃的分类命名、共轭二烯的特性、共振论、协同反应。

(五)芳香性化合物,共占15%

考试内容与要求

苯的闭合共轭,衍生物的命名、物理化学性质,取代定位效应及解释。多环芳烃的命名、性质、制法。芳香性、休格尔规则、非苯芳香性化合物。

(六)卤代烃,共占15%

考试内容与要求

卤代烃的分类、命名、性质、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消除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卤代烃的制法。

(七)核磁共振,共占10%

考试内容与要求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自旋偶合-裂分、核磁共振氢谱谱图分析、13C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基本原理、质谱谱图推断分子结构。红外光谱的基本八外谱的因素,图谱实例。

(八)醇,共占15%

考试内容与要求

醇的分类、命名、性质、制备、重排反应和频哪重排、格氏试剂制醇。酚的命名、性质、制法。醚和冠醚的命名、制法、性质。环氧化合物的反应及反应机理,反应的立体择向。

(九)醛和酮,共占15%

考试内容与要求

醛和酮的分类、命名、性质、制法,亲核加成反应机理、互变异构与〆-氢的活性,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醛酮制法中的几个典型反应。

(十) 羧酸,共占15%

考试内容与要求

羧酸的物理性质和波谱性质、羧酸的酸性及影响因素、羧酸的化学性质、制备及羟基酸的化学反应。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和波谱性质、化学性质及衍生物之间相互转化,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和反应活性,与金属试剂的反应和还原反应。活泼亚甲基化合物的反应及其在合成中的应用。

(十一) 胺,共占15%

考试内容与要求

胺的分类、结构、命名、物理性质、波谱性质,胺的化学性质、制备反应,重氮化和偶氮化反应。重氮甲烷的反应。

(十二)其它有机化合物,共占5%

考试内容与要求

含硫含磷有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五元杂环化合物、六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碳水化合物概论、单糖的结构、性质及结构测定。二糖和多糖;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命名、性质、合成。

五、主要参考书目

(一)王积涛主编:《有机化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三版。

(二)胡宏纹主编:《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四版。

考试科目代码:[809]

考试科目名称:生物化学

一、考核目的

考察学生对生物化学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生应熟练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与基本技巧,并能利用生物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

二、考核类型及比例

基本知识:填空、选择题(占40%);

基本技能:计算、简答、综合、设计、进展(占60%)。

三、考核形式及时间

考核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50分)。

四、考核内容与要求

(一)蛋白质化学(约占15%)

1.了解氨基酸结构、分类及理化性质。

2.了解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测定。

3.熟悉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4.理解多肽主链折叠的空间限制。

5.熟悉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6.熟悉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7.了解蛋白质的研究方法以及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二)核酸化学(约占8%)

1.了解核酸的组成成分。

2.熟悉DNA、RNA的分布。

3.熟悉DNA的二级结构。

4.了解DNA的高级结构。

5.熟悉RNA的结构与功能。

6.核酸的理化性质与测序。

7.熟悉核酸的研究方法。

(三)糖类(约占2%)

1.了解糖的基本结构。

2.掌握几种糖的性质。

(四)脂类与生物膜(约占5%)

1.了解构成生物膜的脂类。

2.掌握生物膜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五)酶(约占10%)

1.掌握酶的基本概念以及酶的化学组成。

2.熟悉酶的专一性。

3.掌握酶促反应动力学。

4.熟悉酶的作用机制。

(六)维生素和辅酶(约占3%)

1.了解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2.掌握几种维生素的重要性。

(七)生物氧化(约占5%)

1.了解新陈代谢的研究方法、生物体内能量代谢基本规律。

2.掌握NADH氧化呼吸链、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的组成、电子传递顺序。

3.理解氧化和磷酸化的偶联。

4.掌握胞液中NADH的运输。

(八)糖代谢(约占15%)

1.掌握生物体内血糖的来源与出路。

2.掌握糖酵解途径。

3.理解乙酰CoA的生成。

4.理解三羧酸循环。

5.理解戊糖磷酸途径、乙醛酸循环。

6.掌握糖代谢中各种糖分子代谢过程中能量的生成与计算。

7.掌握糖异生途径。

8.掌握各种糖代谢部位。

9.了解糖的合成代谢。

(九)脂类代谢(约占8%)

1.了解脂的水解。

2.熟悉甘油的代谢。

3.掌握脂肪酸的beta氧化。

4.掌握脂肪酸beta氧化中的能量的生成。

5.掌握脂肪酸的合成途径。

6.掌握酮体的生成与利用。

7.了解磷脂以及胆固醇的代谢。

(十)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代谢(约占7%)

1.了解细胞内和外源蛋白质的降解。

2.了解氨基酸脱氨作用。

3.掌握尿素循环途径及其调节。

4.理解氨基酸碳骨架的氧化途径。

5.了解生糖氨基酸和生酮氨基酸。

6.理解氨基酸与一碳单位的生成与利用。

7.了解氨基酸代谢缺陷。

(十一)核苷酸代谢(约占5%)

1.了解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2.理解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

3.了解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4.理解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调节。

5.理解核苷酸类似物作用机理。

(十二) DNA的生物合成(约占5%)

1.掌握DNA半保留复制。

2.理解原核生物DNA复制起始、延伸、终止。

3.理解逆转录作用。

4.了解DNA的损伤修复。

5.理解DNA的重组。

(十三)RNA的生物合成(约占5%)

1.了解DNA指导下RNA的合成。

2.理解RNA转录后加工。

3.了解RNA生物功能多样性。

4.了解RNA研究新进展。

(十四)蛋白质生物合成(约占5%)

1.理解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础。

2.掌握蛋白质翻译的过程。

3.理解蛋白质翻译后修饰。

4.了解蛋白质翻译后修饰。

5.理解蛋白质的运输。

(十五)物质代谢的调节(约占12%)

1.了解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2.理解细胞代谢的调解网络。

3.理解分子水平的代谢调节。

4.理解细胞信号的传递系统。

五、主要参考教材

[1] 王镜岩. 生物化学(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 张丽萍.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4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复试)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综合化学

一、考核目标

本《综合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湖南理工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内容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在大学阶段在化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考查考生知识面的广度。

二、试卷结构

(一)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二)题型结构

1、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填空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3、解释回答问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三、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四、考试内容

(一).化学基础,(10分)

1.考试内容:

(1)原子结构: 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多电子原子结构、原子结构与周期系的关系、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2)分子结构:价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

2.考试要求:

(1)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

(2)熟练掌握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元素基本性质的变化规律;

(3)熟练掌握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及分子轨道理论。

(二).无机化学部分,(20分)

1. 考试内容:

化学反应原理:

(1)热化学基本原理及化学动力学基础。

(2)酸碱平衡及配位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及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基础。

(3)固体结构及配合物结构的理论及应用。

元素无机化学:

(1)s区元素的通性、s区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制备、结构及性质。

(2)p区元素的通性、p区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的制备、结构及性质。

(3)d区元素的通性、d区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的制备及性质。

(4)f区元素的通性。

2. 考试要求:

化学反应原理:

(1)掌握酸碱、沉淀溶解、配位平衡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理论及应用。

(2)掌握化学动力学、热化学、溶度积规则及多重平衡的基本原理,掌握离子晶体和分子晶体的特点、结构及性质。

(3)熟练掌握离子极化理论及配合物的基本理论。

元素无机化学:

(1)掌握s区元素的通性、p区元素的通性及d区元素的通性。

(2)熟练掌握s区元素的化合物性质、p区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的制备、结构及性质、d区元素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的制备及性质。

(三).分析化学部分(20分)

1. 考试内容:

化学分析部分:

(1)分析化学概论、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2)滴定分析法导论;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及沉淀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曲线、滴定条件、指示剂、结果计算和应用。

(3)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测定过程。

(4)常用分离富集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仪器分析部分:

(1)光谱分析:原理、仪器、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包括原子吸收与原子发射光谱、分子发光分析(包括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法简介。

(2)电化学分析:原理、仪器、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包括电位分析法、电解与库仑分析法、伏安极谱法、电化学传感器简介。

(3)色谱分析:原理、仪器、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包括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4)核磁共振波谱法基本原理及应用。

(5)质谱法基本原理及应用。

2. 考试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

(2) 熟练掌握样品定量分析的过程以及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和评价;四大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计算和应用以及常用分离富集方法原理;

(3) 熟练掌握光谱法、电分析化学法、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了解核磁、质谱法和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四).有机化学部分(30分)

1. 考试内容:

(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异构现象,包括构造异构和立体异构;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稳定构象。

(2)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包括习惯命名法、系统命名法,立体异构体构型的标记。

(3)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制备方法。

(4) 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1) 烷烃的自由基取代反应;

2) 烯烃及炔烃的催化加氢、亲电加成、自由基加成、硼氢化-氧化反应、

α-H的反应、氧化反应等;

3) 芳香烃的亲电取代反应、芳环上亲电取代的定位规律、侧链的反应;

4) 卤代烃的亲和取代反应、与金属的反应、消除反应;

5) 醇与活泼金属的反应、醇与氢卤酸的反应、醇与卤化磷的反应、醇的氧化与脱水;

6) 酚及醚的化学性质;

7) 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反应、α-H的酸性;

8)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9) 胺的化学性质、芳香胺的重氮化反应;

10) 糖类化合物的结构及性质;

11) 五元及六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及性质。

(5)各类化合物的红外及紫外光谱性质。

2. 考试要求:

(1)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异构和命名,重点掌握系统命名法,立体异构体的顺

反、Z/E、R/S构型表示方法,了解D/L表示方法。

(2) 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能够应用官能团的

性质鉴别各类化合物。

(3) 熟练掌握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氧化和还原反应、缩合反应、

降解反应、重氮化反应、β-二羰基化合物的性质、Wittig反应及迈克尔加成反应,能够利用有机反应设计合成路线。

(4) 掌握包括亲电取代、亲核取代(SN1和SN2)、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

除反应(E1和E2)等反应的历程,能够判断各种有机反应的历程。

(5)了解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的原理,能够根据IR和1H-NMR光谱数据

结合理化性质推断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五).物理化学部分(10分)

1. 考试内容:

(1)系统、相、环境、状态函数、热、功、焓等基本概念。

(2)能量守恒定律、盖斯定律、反应热、焓变、生成焓,标准生成焓的含义及计算。

(3)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写法。

(4)熵、焓变、吉布斯函数变的含义,标准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反应自发性和影响反应方向的因素。

(5)化学平衡概念、标准平衡常数意义、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化学平衡和化学平衡移动的计算。

(6)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常数的概念,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阿仑尼乌斯公式。

2. 考试要求:

(1)理解系统、相、环境、状态函数、热、功、焓的概念。

(2)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盖斯定律、反应热、焓变、生成焓、标准生成焓的含义。

(3)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写法,熟练应用盖斯定律进行计算,熟练掌握从标准生成焓计算反应热。

(4)理解熵、焓变、反应自发性和影响反应方向的因素,掌握吉布斯函数变、标准吉布斯函数变含义,熟练掌握标准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和应用。

(5)理解化学平衡、平衡常数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熟练掌握化学平衡和化学平衡移动的计算。

(6)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常数和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掌握反应速率方程式和阿论尼乌斯公式的应用。

(六).高分子化学部分(10分)

1. 考试内容:

(1)高分子化学及其发展简史;

(2)单体、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单元、聚合度、几何形状、聚集态等基本术语、概念和定义;

(3)聚合物的通俗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

(4)聚合物的分类方法及合成高分子的制备方法;

(5)高分子的改性和加工;

(6)高分子的应用;

2. 考试要求:

(1)了解高分子化学及其发展简史;

(2)熟练掌握单体、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单元、聚合度、几何形状、聚集态等基本术语、概念和定义;

(3)掌握聚合物的通俗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

(4)掌握聚合物的分类方法及合成高分子的制备方法;

(5)了解高分子的改性和加工;

(6)了解高分子的应用;

五. 主要参考书目:

1、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

2、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

3、朱明华,胡坪编.《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4、伍越寰,李伟昶,沈晓明编.《有机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修订版

5、朱志昂主编,《近代物理化学》(上、下),科学出版社,第四版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化工原理

一、考核目标

(一)要求学生具有工程观点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对化工单元操作进行工程计算的能力、正确运用工程图表的能力以及运用技术经济观点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处理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如因次分析法、数学模型法、过程分解法、试差计算法和图解计算法等,使学生具备在不同场合选用不同方法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要求学生具有从过程的基本原理出发,观察、分析、综合、归纳众多影响因素,从中找出问题的主要方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二、试卷结构

(一)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

(二)题型结构

1、选择填空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2、问答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三、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四、考试内容

(一)流体流动部分,2%

考试内容

(1)单元操作类型;

(2)单元操作依据的理论基础

(3)单位换算;

(4)物料守恒;

(5)能量守恒。

考试要求

(1) 掌握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

(2) 理解单元操作依据的理论基础(物理本质)、单元操作的研究方法;

(3)单位换算;

(4)物料守恒;

(5)能量守恒。

(一)流体流动部分,18%

考试内容

(1) 流体运动的考察方法、流体受力和能量守恒分析方法;

(2) 流体静力学及压强测定;

(3) 流体流动的连续性方程及其应用;

(4) 机械能守恒及伯努利方程的应用;

(5) 流动型态(层流和湍流)及判据;

(6) 流速分布及流动阻力分析计算;

(7) 因次分析方法;

(8) 管路计算;

(9) 流速和流量的测定、各种流量计。

考试要求

(1) 掌握依据流体随压力、温度、时间变化定性分类的基本概念:可压缩流体、不可压缩流体、稳定流动与不稳定流动、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等;掌握压力表示方法的概念;

(2) 掌握管内流体流动型态决定因素、层流和湍流的判断方法;能解释边界层与边界层分离现象及其对传热、传质过程的影响;掌握量纲分析法原理;

(3) 了解流体在管路系统内流动的基本方程,其中包括连续性方程和机械能衡算方程,会用连续性方程及柏努利方程进行管路计算。

(二)流体输送机械,15%

考试内容

(1) 主要流体输送机械的类型及特点;

(2) 离心泵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特性曲线、流量调节、组合操作、安装和汽蚀现象。

考试要求

(1) 掌握离心泵的压头、理论压头与实际压头的概念、离心泵的主要性能参数,包括有效功率、轴功率和效率等概念;掌握汽蚀现象的概念;

(2)了解离心泵操作原理;了解气缚现象及其防止措施;了解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及其特点;掌握离心泵的工作点的确定与流量调节方法;会用汽蚀余量或允许吸上真空度确定离心泵的安装高度。

(三)机械分离与固体流态化,15%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1) 理解均相混合物、非均相混合物的概念;掌握表征颗粒特征的基本概念:如球形度等;理解“目”的涵义:掌握自由沉降;掌握深层过滤与滤饼过滤的概念、了解滤饼的可压缩性及比阻等概念;掌握不同洗涤方式的概念;

(2) 掌握重力沉降原理及沉降速度概念及表达式(重点掌握层流态);离心沉降原理及沉降速度表达式(重点掌握层流态);了解降尘室的工作原理;掌握滤饼过滤中流体流动简化方法;掌握流化床的两种状态;

(3) 掌握用过滤问题的计算:包括过滤时间、洗涤时间、生产能力等;并掌握板式过滤机最佳操作周期及最大生产能力的计算。

(四)传热,20%

考试内容

(1) 冷、热流体热交换的形式、载热体;

(2) 传热速率和热通量及传热机理;

(3) 热传导与傅立叶定律、导热系数;

(4) 平壁、圆筒壁和多层壁稳定热传导的计算;

(5) 对流传热过程分析和数学描述;

(6)准数和传热系数经验关联式;

(7) 沸腾传热和冷凝传热;

(8) 黑体辐射及基本规律;

(9) 传热过程计算;

(10) 换热器的分类、计算与选型;

(11) 蒸发操作主要特点;

(12) 蒸发设备,单效和多效蒸发。

考试要求

(1) 掌握传热速率两种表述方式:热流量与热通量;掌握稳定温度场和不稳定温度场的概念;了解给热时定性温度的涵义、掌握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包括灰体和黑度等;

(2) 了解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理解傅立叶定律及其表达形式;了解流体通过间壁传热过程;掌握牛顿冷却定律及其表达形式;了解描述自然对流时量纲分析中常用准数符号及其涵义;了解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3) 重点掌握多层平壁稳定热传导的计算;会用流体特征数关联式计算对流换热问题(重点掌握流体无相变强制对流圆形直管中的湍流问题);掌握两物体表面间的相互辐射换热计算。

(五)蒸馏,20%

考试内容

(1) 气液相平衡;

(2) 分子扩散和菲克定律、扩散系数;

(3) 对流传质理论和相关准数;

(4) 吸收过程的数学描述;

(5) 吸收塔的设计型和操作型计算;

(6) 气体吸收特点和吸收过程计算。

考试要求

(1) 熟练掌握传质、吸收与解吸过程的基本理论,

(2) 了解扩散系数、传质系数等参数的计算方法。

(3) 掌握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以及吸收过程的计算。

(4) 了解主要的吸收设备、流程及应用。

(5) 了解蒸发过程原理和设备。

(六)吸收,10%

考试内容

(1) 蒸馏原理与蒸馏操作;

(2) 平衡蒸馏和简单蒸馏;

(3) 理想和非理想体系的汽液相平衡;

(4) 精馏原理和精馏过程的数学描述;

(5) 精馏塔的操作和操作方程;

(6) 双组分精馏的设计型和操作型计算;

(7) 间歇精馏特点与计算。

考试要求

(1) 熟练掌握蒸馏和精馏的基本原理、以及不同条件下的精馏计算,包括进料状态和位置、平衡线、 q 线、回流比、精馏段操作线和提馏段操作线、理论板及全塔效率等。

(2) 了解特殊精馏的特点。

五、主要参考书目

(一)柴诚敬主编:《化工原理》(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二)陈敏恒主编:《化工原理》(上、下),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版。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微生物学

一、考核目标

考察学生对微生物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生应熟练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以及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技巧,并能利用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

二、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2、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填空题10空,每空2分,共20分

简答题2个,每个10分,共20分

综合题2个,每个20分,共40分

三、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四、考核内容与要求

(一)概述、微生物纯培养与显微技术(约占10%)

1.微生物史里的重要人物。

2.无菌技术。

3.纯培养方法.

4.保藏技术。

5.显微镜的使用与原理。

(二)微生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约占15%)

1.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主要是细胞壁)。

2.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主要是细胞壁)。

3.细胞的特殊结构。

(三)微生物的营养要素(约占10%)

1.了解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2.培养基的需求与配制方法。

3.培养基的种类。

4.微生物物质进出膜的方式

(四)微生物的代谢(约占15%)

1.了解微生物代谢的各种方式。

2.发酵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3.区别对待发酵和其他代谢方式。

4.微生物的代谢调节的方式

5.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五)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控制(约占10%)

1.掌握微生物群体生长的特点。

2.了解单细胞微生物生长情况。

3.了解环境因素的影响。

4.掌握物理和化学方法如何控制微生物。

(六)病毒(约占10%)

1.了解病毒的定义与特点。

2.毒粒的性质。

3.病毒的复制周期与一步生长曲线。

4.病毒的非增值性感染。

5.病毒与宿主的关系

6.亚病毒因子的特点与种类。

(七)微生物遗传(约占10%)

1.了解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2.掌握三种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

3.了解基因突变与修复的方式。

4.掌握真核细胞基因转移与重组方式。

5.了解微生物育种的基本方法

(八)微生物生态(约占10%)

1.掌握环境中微生物的存在方式。

2.了解微生物在生态中的作用。

3.了解微生物之间的互相关系。

4.掌握如何利用微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进行环境保护。

(九)感染与免疫(约占10%)

1.了解感染的一般概念。

2.了解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

3.掌握几种特异性免疫的机理。

4.了解免疫学有拿一些实际应用。

五、主要参考数目

[1] 沈萍、陈向东. 微生物学(第2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5

[2] 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第2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5

关闭窗口
招生工作